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金融监管趋严和行业竞争激烈,面对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信托公司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信托公司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转型方向,并对进一步推动信托公司转型提出有关建议。
一、引言
2017年以来,我国金融行业严监管政策基调确立,2018年4月,首个横跨各类金融机构,几乎涵盖资管业务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发布,核心原则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资管新规颁布标志着中国金融史上最严监管序幕拉开,信托业被迫进入转型阶段。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公布,银行理财子公司携渠道、品牌、客户等优势,给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理财产品领域带来了洗牌效应,倒逼信托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强化产品差异化和错位竞争。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信托公司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也是信托公司自下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我调节,同时转型意在实现经营管理新模式和信托制度运用新方式,有利于信托公司实现新的发展高度和广度。
二、信托业发展现状
2018年以来,信托业既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消除各种风险点,又要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在双重任务压力下,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下滑,信托公司经营压力增大,业绩分化加速。
(一)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2018年末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减少到22.7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3.5%。四个季度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减少6322.35亿元、13446.17亿元、11292.33亿元和4379.47亿元,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下降2.41%、5.25%、4.65%和1.89%,全年信托规模挤出3.5万亿的“水分”。2019年以来货币政策出现宽松迹象,市场融资环大幅改善,一季度末,全行业受托资产规模为22.57万亿元,较2018年末微降0.96%,呈趋稳迹象。
(二)信托公司业绩分化明显
2018年,信托行业经营压力不减,业绩普遍承压。根据已公布的信托公司年度财务报表,61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总额1019.26亿元,较2017年同比收缩5.22%。其中信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3%,出现小幅增长,但固有业务出现了大幅压缩,较上年缩水17.79%。信托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意味着信托公司正在不断转型,谋求主业发展,但这个过程仍面临较大压力。
从利润的变化情况看,横向上,信托公司净利润排名基本保持稳定,强者恒强,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净利润占全行业比重为43.01%,相较2017年提升近4个百分点;纵向上,个体经营情况波动较大,有38家公司净利润呈负增长,其中华融信托、中粮信托、中江信托同比跌幅超过70%,而光大信托、中海信托、五矿信托等机构则表现抢眼,净利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2.28%、100%和47%。
全行业超六成信托公司出现业绩下滑,显示出信托公司在推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业绩普遍承压,而业务布局较完善、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信托公司仍然有逆势增长的耀眼表现,业绩分化格局有扩大之势。
三、新形势下信托公司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正逐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伴随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信托公司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信托公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托行业没有建立起固定的盈利模式
随着信托业制度红利、渠道红利的渐趋消退,曾经为信托业带来资产规模和利润快速增长的传统融资型信托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变得难以维继,在金融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转型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而信托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已转变为如何才能实现盈利的模式转型问题。
当前,信托业还没有建立固定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缺失的市场表现:一方面资产规模不断增长,盈利能力逐渐减弱。自2013年以来,信托业资产总规模保持增长,但是信托报酬率、资本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等,反映信托业为客户和自身盈利能力的指标总体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创新业务名目越来越多,盈利性越来越难。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投资环境逐渐完善、投资者理财需求渐趋多元化,信托业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产品线日趋丰富多样化,诸如土地流转信托、互联网信托、家族信托、消费信托、慈善信托、海外信托等新兴业务纷纷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同时,却难以盈利,创新业务在较大程度上成为“噱头”。未来信托业经营业绩仍将继续分化,能够率先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信托公司,将可能建立起快速的业务发展平台。而无法成功完成盈利模式转型的信托公司,其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窄,甚至会面临淘汰的危机。
2、信托业监管法律体系缺位,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缺失
在现行信托业监管法律体系中,信托业日常监管主要依靠原银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在法律和部门规章之间,缺少全面规范信托公司业务和监管的行政法规。主要表现于:一是信托业上位法缺失。《信托法》明确受托人可以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但没有具体规定营业性信托的监管规则;二是信托配套制度缺失。《信托法》关于信托登记、公益信托和营业信托等配套制度的规定较为简略或未作出明确规定,影响了信托财产独立性、安全性制度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维护信托受益人的利益,也不利于信托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现有监管立法层次较低。以部门规章为主的信托业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信托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大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在较大程度上是法律制度和监管能力的竞争。除信托公司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营业性信托监管制度,完善信托的法律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3、信托业募集资金成本较高
信托业务表现为资产端和资金端两端在外,信托公司依靠资产端收益扣除资金端成本取得信托报酬收益,由于很多时候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变化不一致,为信托业务的发展增加了一定难度。
在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模式下,有了项目再找资金,一方面资金端,信托公司资金端对接的都是个人、理财资金等,本身对于资金收益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项目方,信托公司主要客户一般为非银行主流客户,资质稍差,所以为了补偿信用风险而需要有较高的融资成本要求。由于信托公司募集资金的成本高,寻找成本和收益相匹配的项目难度较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高额的融资成本使资产方难以接受,已成立的项目也可能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
4、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控下,信托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是信托产品的“高收益、低风险”特性将难以持续;二是“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路径难以持续;三是以信贷类、通道类为主的业务模式难以持续。释缓这些压力的途径只有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码主动管理信托业务,才能够发挥信托公司在实业投资领域的研究、管理、风控优势,才能获得更丰厚的信托报酬。但是,结合目前信托市场单一资金信托、事物管理类信托、被动管理型信托仍是主导的事实来看,信托业仍固守原有优势,业务创新能力、衍生服务与高附加值产品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处于低水平,主动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5、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信托公司作为专业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其本质就是经营和管理风险。随着信托业务转型的持续推进,信托公司依然受到风险管理中一些突出问题的困扰,诸如: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与刚性兑付、风险管理与创新转型、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等。面对诸多问题,信托公司需要打造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对信托公司经营发展具有威胁的风险全部纳入监管范畴,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识别、评估、监控、报告等流程环节,最终实现全员风控、全业务条线风控、全风险种类风控。当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仍较为粗放,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的精细化还有较大程度距离,还不足以面对风险管控新挑战。
(二)信托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面临来自统一监管的挑战
资管新规颁发确立了中国资产管理监管体系的基本架构,引导行业回归本源,系统性防范资管领域的金融风险,同时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必将对资管行业的竞争结构、经营模式带来较大改变,对信托公司构成了不小挑战,一是统一监管标准削弱了信托公司资产配置的部分优势;二是减少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冲击了信托业务传统经营模式,势必降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三是加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管理,进一步压缩信托公司传统业务增长空间。非标准化债权类信托业务是信托机构最为盈利和最擅长的业务,新监管标准要求对非标资产投资进行限额管理、禁止期限错配,同业机构非标投资意愿将会下降,信托业可能面临资金来源收窄的压力。
2、面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挑战
首先,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使信托公司的“牌照红利”减弱,一个更高层次、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理财市场或者资管市场的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就购买渠道和投资的便利程度而言,银行理财子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其次,传统业务模式受到冲击。以往银信合作往往是因为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条件下,某些业务受政策约束、监管约束或者是工具约束,才借用某些资管工具或者是渠道加以实现,而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地,银行理财子公司全盘承接了原银行总部所有的理财业务功能,子公司和它们母公司之间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特别是产品销售渠道和产品销售手段,以及客户群覆盖面,与信托公司相比都占有无可争议的绝对优势,在产品代销份额上将形成此消彼长的格局。信托公司在获取优质非标资源和通道业务方面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市场形象品牌知名度面临挑战。对于投资者来说,往往通过对理财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品牌效应、市场形象等要素来判断选择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在方面存在不足。让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辨识判断银行理财与信托理财,显然理解信托文化难度更高,而银行理财辨识判断起来则更容易,决策起来也更快捷。信托公司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信托公司只有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增强自主管理能力,依靠“独特的资产端理解能力”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才能立足。
四、新形势下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方向
转型发展成为信托公司战略规划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转型路径与各公司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设置、业务与资源禀赋,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存在绝对的优或劣,然而,对大部分公司而言,找到合适的战略转型路径并贯彻实施仍是不小的挑战。
当前信托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来自经济增速放缓和监管形势趋严等压力,不过信托公司同样也面临着制度机制持续完善、新兴市场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及可投资资产的不断扩大等机遇。未来的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具广阔的市场容量和长期性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信托公司重塑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方向。
一是资本市场业务。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载体。在资本市场进入长期稳步发展期的大环境下,资本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信托公司转型、提高资产管理能力的主战场。信托公司围绕股权投资市场,把握其中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定向增发、融资等机会,借助并购、产业基金、顾问咨询等形式参与其中,加强机构联动和协作,优势互补,构建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二级市场等系列化的产品线,为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提供信托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存量资产、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增加资产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解决非标准化信托产品不透明、不规范、不流动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业务规模。目前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基本是一个通道角色,而事实上,资产证券化业务功能很强大,信托公司现有业务,无论是地方政府融资、房地产、金融同业等传统领域,还是消费金融等新领域,都可以和资产证券化有效结合。未来信托公司可利用私募和公募模式,不断提高在结构设计、资产遴选、定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开拓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
三是财富管理业务。受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稳定发展和经济环境改善的影响,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显著提升,随着居民财富尤其是高净值人士队伍的不断扩大和财富总量的激增,高净值人士对财富管理机构的依赖越来越强,对财富管理内容的理解也愈加深化,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数据显示,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规模十年增长五倍,截至2017年底,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18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高净值人群增至187万人,拥有可投资资产总规模5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5%。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0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超200万亿元。私人财富保持高速增长,以及高净值家庭借助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财产管理和传承安排的市场兴起,为信托公司展业财富管理提供了广阔市场。
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因具有产业融合特点,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服务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优化财务报表,降低资产负债率,还能够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截至2018年,国务院、央行及相关部委已陆续发布多份政策文件,肯定了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政策暖风为供应链行业及相关企业迎来发展机会。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基础的动产金融形式。据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应收账款近五年年均增幅近10%,到2020年国内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可达20万亿元。信托公司展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既结合了信托公司传统的融资业务优势,又有利于增强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对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信托公司转型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信托公司转型,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信托公司转型涉及公司发展战略变革、功能变革和业务经营变革等多方面内容,实际上是打破信托公司旧系统、建立新系统的过程,必将存在来自路径依赖和内部抵制(愿景、能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种种阻力,甚至会面临变革失败的风险,这就需要信托公司全面统筹、统一安排,有效促进转型,并防范信转型和变革风险。
第二,加强转型理论研究,增强研发能力。在信托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整合全行业力量开展行业基础理论研究尤为重要。搭建理论研究平台,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充分挖掘信托的金融属性,汲取国外信托公司及相应监管机构在信托金融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经验,由此促进信托创新业务实践探索,激发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针对信托金融理论研究的实现路径,可借助基于数据的量化方法论优化与改进,提升信托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以充分应对市场发展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关于信托业转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业务实践,以至于转型进展缓慢,且具有一定盲目性,因而,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务研讨,提高业务转型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能力,助力信托公司及信托行业建立更为全面的竞争力来应对金融体系新格局。
第三,专业人才是信托公司转型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信托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托行业应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尽可能充实行业人才储备。目前信托研发人员普遍存在激励不够,要提升研究的价值,应让研发人员成为现实的价值创造者;营销人员也需要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有所改变,让那些具有管理能力、营销能力、项目拓展能力的资深员工率先转化为私人银行经理,从而为信托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最为直接的人力支持等等。同时,还应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轮驱动,为信托公司输送大量基础知识扎实,系统思维能力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优秀人才。
第四,信托公司转型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力度。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行业当前要务。在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监管趋严形势下,信托业粗放经营、专业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亟须改变,信托公司转型过程中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力度,而选择重塑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考验着从业者的智慧。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秉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夯实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企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着眼点,在回归信托本源的进程中逐步培育。
六、小结
面对监管趋严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格局,信托公司应将制度优势提升为专业能力,加强差异化发展和综合化经营,巩固在非标领域的优势,并向股权、产业基金、金融科技等领域拓展。加强以高净值客户为核心,涉及财富传承、养老等方面的定制化服务,同时,发挥固有业务的经验优势,实现固有业务与信托业务更高效协同效应,塑造品牌,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