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湘信资讯

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首页湘信·资讯行业热点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

来源:湖南信托
作者:黄健,马林,刘天昀
:2019-08-2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于农村经济工作部署的重点,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方式,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乡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支持要素。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展开研究,就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整体环境和现状进行描述,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具体探讨,提出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并从现代乡村金融体系的建设、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等几方面入手,对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乡村金融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乡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1、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资金使用周期延长

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金融服务需求已不再仅仅是“小额、短期、分散”的周转式需求,而是“长期、大额、集中”的规模化需求,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有效带动了乡村产业的不断升级、结构的不断调整,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改变,需求量增大、资金使用期限将会延长。

     2、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

     目前我国乡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大多数乡村地区已建立起了集存款、贷款、汇兑、票据承兑、支付结算为一体的基本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乡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发展,对如抵押担保、信用评级、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支付清算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3、融资方式多元化

    当前我国乡村融资体系的三大主力分别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发展银行,我国乡村每年超过90%以上的信贷资金都是通过这三家金融机构进行融通的。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融资方式正由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朝着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乡村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二)我国乡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乡村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信贷投入和服务质效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以及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下,我国乡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乡村区域的90%,显著高于世界水平的40%;我国贷款的农民占所有农民的35%,也远远高于其它国家。随着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加,一方面,降低了乡村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了乡村金融服务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效促进了普惠金融在乡村遍地开花。另一方面,金融资源不断向乡村汇聚和释放,加快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大大改善了乡村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收入水平。

    2、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快速推进

   随着金融力量逐渐向乡村地区倾斜,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流入乡村,不仅丰富了乡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方式,同时也加快了乡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一些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如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政银保”、“信贷+保险”、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金融产品,以及乡村微型金融的推广普及范围在逐步扩大,为乡村地区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为满足农村不同金融消费层次需求,农村金融租赁、农产品期货品种、乡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信贷员包村服务、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乡村金融服务新方式呈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3、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区域发展呈现两极分化

  在国家政策红利和乡村金融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良好的乡村信用环境建设在持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已提上日程,乡村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乡村金融的保险保障体系也得到了逐步完善。然而,在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乡村金融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的涉农贷款规模在区域分布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的涉农贷款规模,而中、西部之间相差不大。

 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分布情况.png

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分布情况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本质和核心是要健全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发挥好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功能。从目前整个乡村金融宏观环境来看,随着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加快,虽然乡村地区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较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金融产品单一化问题仍旧突出。如与城市的金融服务产品相比,大多数乡村金融还是以存款、贷款业务为主,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较为缺乏。另外,目前现有乡村金融产品在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设计不能很好地与乡村地区资金需求特点相适应。保险类、信托类、证券类等金融产品以及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金融服务占比不高,普及范围不大,总体上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存在偏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得到提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同步发展。目前来看,一些地方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严重恶化、空气污染加剧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严重滞后于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得不偿失,严重偏离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也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

     (三)乡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当前,乡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立法上存在缺陷,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涉农贷款执行难、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缺乏法治保障、乡村金融机构监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存在。二是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目前乡村融资主体诚信意识不强的问题严重,农户、以及一些小微企业的偿贷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高,导致信用贷款违约风险较大,逃废金融债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乡村金融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乡村地区金融法律知识普及度不高。目前乡村地区金融法律知识宣传较为局限,金融法律氛围不浓,尤其是大多数农户的相关金融和法律知识较为匮乏,且部分村民对金融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法律常识知之甚少,为犯罪的滋生敞开了口子。乡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功能效用的发挥。

     (四)多层次的乡村金融体系仍有待健全

     虽然目前正大力进行乡村金融体系建设,但我国乡村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仍基本处于单一化的状态。一方面,在金融机构类型上,乡村金融体系仍由银行为主导,信托、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力量参与力度不够,且新型乡村金融机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金融服务模式上,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依旧是扶持乡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还未有效形成,尤其是多业态的金融模式更是不见成效。受到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多方面限制,这些地方的金融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且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通,信用治理体系不完善,都大大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和意愿,一直是金融支持的薄弱“盲区”。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当前,在乡村推广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推动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首先,要持续加强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加快构建起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形成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多元金融业态格局,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来源。其次,要持续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幅改善乡村地区经济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为乡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此外,要着力推动消费金融在乡村地区发挥作用,通过发展乡村消费金融业务支持农民消费升级,促进乡村地区消费升级,激发乡村消费潜力,打造乡村振兴发展的“普惠金融引擎”。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即要处理好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分配问题,有效缓解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的失衡。一方面,要构建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机制,打通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着力加强城市剩余金融资源在乡村产业发展、扶贫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互换,更好地实现经济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快乡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给予乡村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优惠空间和扶持政策,通过金融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来,为乡村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输血”,并增强乡村地区的经济“造血”能力。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需求发展之路

       良好的乡风文明、深蕴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基本内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需求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加大乡村地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兼顾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促进文明乡风培育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乡村经济同步发展。一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来开展,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文化特点,逐步挖掘和提炼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赋予美丽乡村更多的文化内涵,大幅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附加值。因此,要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发挥作用,以“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创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中去。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力度,提高金融在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的贡献度,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协作联动发展之路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协作联动发展旨在将分散的金融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协作、业务联动,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大政策优惠和激励机制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金融机构为乡村经济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通过以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联动为抓手,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最大化地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增强联动发展,发挥战略协作优势。结合各金融机构自身功能优势,促进深化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协作,逐步构建起涵盖政策、业务、资源等多方面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协同优势,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目前,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创新转型、快速高质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力。然而与城市相比,当前科技创新在乡村地区的应用程度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科学技术手段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提质升级。因此,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好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方面要加大乡村地区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通过建立乡村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加强创新研发部署,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大力发展农业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乡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金融机构在乡村电商领域的金融创新,不断将互联网红利向乡村延伸和渗透,带动乡村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保障制度,加快乡村金融立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各种金融形式和相关配套服务通力合作,共同培育,创造一个规范、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法律制度不仅能够对改革的成果进行确认和保护,而且还能够对改革的方向和成就形成一种确定的市场化预期,在目前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监管不到位的状态下,通过立法对其金融行为进行引导规范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情。

      1、加快推动乡村金融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历经多次变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存在法律制度缺失和缺位问题逐步暴露,诸如民间金融法律缺位、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农村金融贷款担保缺乏法制规范、农村金融监管法规滞后等,已有的关于农村金融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存在着位级较低,缺乏权威性,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金融对法律保护、规范体系的需要。另外,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在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振兴乡村经济较多的是依靠政府命令,而行政命令的短效机制,在解决振兴乡村具体问题时具有灵活、高效特征,但是,作为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更是不可缺少。因此,有必要加快乡村金融立法,建立以法律制度确认的金融服务乡村长效机制,将乡村金融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内容法律化、规范化。 

     2、构建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经济更是相差较大,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具技术能力的差异化监管制度设计与实施,这需要监管者以开放的心态,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宗旨,制定有利于市场创新的监管制度,并完善自身的监管手段和渠道,鼓励正规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从政策、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政策的实施保障,防止金融欺诈等犯罪行为在农村的发生,并且要善于借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来辅助监管的推动。

     3、构建全覆盖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最大限度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构建乡村信用信息体系、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激励惩戒体系,挖掘信用资源,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增信服务体系,撬动扩大信贷资金供给。以扎实有效的信贷投放、便利快捷的渠道服务、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来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乡村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完善“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流动银行”三位一体的服务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强化“政策+资本+文化”三重驱动,精心打造美丽乡村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为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以政策为指导,以资本为纽带,以文化为底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心打造美丽乡村。首先,引导有条件乡镇(街道)成立地方基金,筹建由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乡村发展基金,以此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破解乡村融资难问题;其次,开发特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塑造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和人文精神,以此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价值,扩大对外宣传乡村文化的窗口,更提升外资的关注。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优秀文化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扶持力度,发展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现代农业果园等新业态高质量项目,构建完整的农村产业发展“经济链”。

    (三)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深耕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投资

      现代农业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在金融服务上已不单纯是融资需求,而是扩展到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借力金融科技,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为有效解决农村客户区域分散、需求多样、服务成本高、市场风险大等难题提供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

     一是运用金融科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依靠金融科技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大力开展线上产业链融资服务、政府增信模式,加强与基层政府和经济组织合作,创新开展基于电商交易数据的线上融资服务。

      二是运用金融科技拓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将科技嵌入农业产业链,重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坚持特色且专业化的投资逻辑,在农业产业链上不断深耕。转换提升经营角色,拓展中间业务种类,整合统筹各方资源,以新兴技术为导向,加强跨界合作,增强综合金融服务的便捷度,运用资产证券化、理财化等手段,探索为农业产业提供投贷联动、债贷联动和投融资一体化服务。

     三是运用金融科技创新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模式。利用大数据推动农村征信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创新信贷产品抵押方式,优化“三农”风险管理的工具手段,切实提高农村金融风险控制能力。

     四是运用金融科技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借助自身金融科技技术优势,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输出,开放自有成熟系统和平台的接口和使用权限,助力政府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金融科技应用的基础环境日益成熟,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化,网民数量和手机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农业进一步呈现出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趋势,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农村金融带来了发展机遇。

     (四)构建多层次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精准扶贫纵深发展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层次更为多元。

      1、构建多层次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与目前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无论是在机构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上都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因此,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如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放宽小贷公司融资比例和转置村镇银行的门槛,培养发展多类型的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推动农村社区性、资金互助,以及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跨界共赢。

      2、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精准扶贫纵深发展

     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是国家既定的两个目标节点,因而,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为艰巨的政治任务、战略任务。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和产业链,挖掘乡村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富民主导产业,并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技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加快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家致富。构建多层次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于产业链的各环节,有效推动精准扶贫进展。

     (五)加强乡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农业、农村、农民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更为信息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要求金融服务方式需更多利用互联网等电子信息平台,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应首当其冲得到重视。采取强化政策支持、拓宽引才渠道、注重素质提升,深入推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强化政策支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乡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及措施,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为金融人才服务乡村提供了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强化竞争机制。

      2、加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层次的建设。一是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熟悉金融业务、善于开拓市场、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乡村金融管理人队伍;二是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村金融业务、会经营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要抓好活跃在农村金融第一线的高素质金融员工队伍建设。

      3、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赴外学习等措施,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促使其个人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多元化有限,无法满足现阶段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与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相距甚远。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差异化金融制度的保障及系统性的金融规划,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设立完善低门槛、广覆盖的农业产业担保基金。按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着力激发乡村振兴金融支农活力,坚持以政策扶持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防控风险为底线,密切监测分析涉农金融运行动态,加强指导和规范,提高金融机构对涉农业务的风险定价、评估、识别与控制的能力。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新兴产业,通过个体行为效应、产业链带动效应,带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当然,实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过程,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服务需要磨合,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仍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全国财富热线:

如有任何问题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

  • 手机网站

  • 官方微信

网站:www.lhcqmsls.com  湘ICP备13002754号-2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欢迎来到公海7108线路(china)TOP1

|盛世阳光|制作维护|

Baidu
sogou